你不是36岁,而是在6岁心智水平上活了30多年

时间: 发布:励志人生 浏览:

 

作者:蒋婵琴 来源微信号:落雪听禅 (ID:luoxue_tingchan)

 

说,当时没进入某某大学,是因为我爸没给我出找后门,以至于现在工作稳定,依旧四处漂泊;又说,某某女孩本身条件不怎样,还来要求我怎样;还说,某某领导从来都是要求苛刻,我们很难一起共事……这是D•H的固定思维逻辑。

 

总之,“我之所以过得不好是你的责任”,“我之所以如此动荡漂泊,是你当初没把我安排好”,“我无法获得俗世里的幸福,是与你及周边的干扰有关“。就是说,他永远都在抱怨别人,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。

 

他甚至可以在电话里跟人叨叨絮絮半小时,都是老生常谈的抱怨。你说人得多大的负能量,才可以如此孜孜不倦。你很难想象一个人长久将自己的问题归结于他人时,最终的结果怎样:以D•H以例,36岁,工作从来都是半年一换,平均几年移居一个城市,一人吃饱,全家不饿。

 

我们回到“抱怨”,据说,只有6岁以前孩童时期,才会经常抱怨,大人稍有不满,孩子因为不懂体恤,从来都是索要的精神胚胎,所以会抱怨“是你没有给我想要的,导致我没法怎样”。

 

所有,我们不妨将年龄人物加以转换,就是36的D•H大抵依旧停留在孩童时的思维,就是说,他依旧还是没法从幼童阶段过渡完成一个成人化的精神脱落。或者更具体直接点,就是没有能从自我中心完整走出来。为此,我们亦能清晰看到这些性格缺陷里最终带来的生活走向:不定性,心漂荡,自我管理失控。

花千骨

因此,有人会说,人会变老,但是心智不一定会随年龄增长。所以,现实生活中,你很有可能看似在和一个36岁的成人交往,实际上你是在和一个大孩子往来。只是因为顾及交情和无法逃避,所以,你唯一能做的是,仁慈,宽恕所有善意的交往相处。

 

在中国有一句古话: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。”大抵意思是一个人三十了,应该是有栖身之所,有所业。如果说那些只是身外之物,过于苛刻和世俗,那么你是不是应该可以三十岁后多少能从“从自我中心走出来呢”,而不是拒绝,排他成长。试想,三十岁依旧停留排拒状态,那么四十岁想达成不惑的和解,显然就是一笑话。

 

但凡四十岁的人,大抵已经到了思考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阶段,因为他在此之前所有的时光里,已经漂亮地完成了“自我中心”的出走,人的格局和思维基本处于开阔,成熟的阶段,并且能有所把握和理解的,对待所有人,事,万物。

 

所以TA开始进一层次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,并且能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挑战,完善探索,对话自我,从而获得新的自己。毫无疑问,这应该也是人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规,具有现实意义的分水岭。它验证和训练出一个人的品格,精神,社会化的完整走向。

 

这样的走向是一个进化,成长,笃定的良性循环过程,是通过不断学习,经验,觉醒而得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思考,行动,从而获得成长后的心胸和非禁锢。理智和客观换取人生经验。

 

所以,你亦该相信,一个人的成长若在某个阶段被迫停止,或者不懂得如何审视自己人生,总是在抱怨情绪里评判和排拒外界的所有,那将是TA则是多么可怕和荒唐至好笑。

 

大概是前几天读到一句话,大意是说未经审视的人生,不值得一过。这句话多少道出了人生审视的重要和意义。那么“一个排拒成长的人生,是不是更不值得一提呢。”

 

我们继续回到D•H的话题上,能想到最直接的问题,与其说他不懂得如何成长,不如说他是不知道如何做到“自我接纳”。无法做到与生活,自己和解,从来都是抗拒,“情绪肆虐”,“内心失衡”,”生活骚动”,“内心形成乱流”,所以他体内的能量在对抗中失去平衡,从而导致抱怨像病毒一样扩散,抑或已经形成细胞,在身体里不断恶化。

 

人与人,事,万物的区分,就是不断在审视,创造和接纳中完成自我形象的定格和美好。但凡在拒绝和抱怨中完成的自以为是,从来都是伤人伤己的低能情绪发泄,它施加于自己的痛苦不亚于人对病痛的折磨。对心里的生存和能量积蓄,从来就是具有毁灭或弱化的功能。

 

所以此类人,但凡日子不好过,就是苦涩的,痛苦的,身体驱壳如同坏掉的水果,表面完好,内在已经腐烂,不具备任何抗压的功能。能量被吸附,情绪如同漩涡直线下流,最终将自己吞没,终其一生,在抱怨中毫无建树,更要命的是,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,所有的不对和不幸都是他人和外界造成。

 

如此这般逃避,闪躲,找各种理解和借口为自己辩护,解脱,从而失去人性里的客观和温情。而事实上,人性里的自我觉醒和价值意愿实现,从来都是一场心智和行动的有效训练,这样的训练甘苦参半,悲喜不断。但不管如何,它都是我们获得完成人生最有价值,意义的经验,教训。

 

从而更具力量和解自身情绪噪音,打破外在干扰所带来的乱流。为此,超越自我的力量就此产生,一个人心智上的成长源泉就此得到供给,滋润,丰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