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努力的样子,看上去可真焦虑

时间: 发布:admin01 浏览:

作者:大樱桃 

来源:大樱桃与小灯泡(ID:iamcherry2016)

 

现代人时常会感觉疲惫,孤独,情绪差,感觉学习和生活没什么意义,寻根究底还是源动力不足。感觉身心被掏空,不如停下来先找到真实的自我吧。于是有了所谓的“空心病”。

 

明明硬盘里塞满了干货技巧必背帖,大脑里依然空空如也。

明明自拍修图老半天,超高评论量却拯救不了现实苦瓜脸。

明明一天吃两顿夜里狂跑三圈,前凸后翘还是渺茫又无期。

 

可气的是。身旁那些家伙,要么人美条顺气质佳,要么双商把人虐成渣。

 

你开始暗骂。做人真没劲。努力有屁用。否则,我怎会平庸至此。焦灼、不甘、嫉恨、泄气……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宝,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。哪怕转头便清醒,我为什么为什么又浪费时间啊。这样的你,可真焦虑。

 

-1 -

身心掏空型焦虑

 

 “空心病”,虽是杜撰之语,它却折射出大学生们的群体浮躁:

 

孤独,情绪差,兴趣匮乏,感觉学习和生活没什么意义,无法建立深层亲密关系。

 

像身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,“不知自己该想什么,该做什么”。如此一来,只有日日浮沉,身心掏空。

 

事实上,能力焦虑的背后——往往是关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。

 

对于缺乏生活掌控力、自我意义感的人而言:一旦努力无法消弭有关未来的不确定,那么些许敏感、比较、失衡、落差,便都会成为焦虑的「帮凶」。

 

之所以“明知道”却“做不到“,之所以手头事毕却内心空茫,之所以害怕失败压力山大……

 

说白了,是没弄明白 “自己到底要什么”。源动力不足,眼前之物便如鸡肋。吃不进,亦吐不出。

 

“人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。”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设定好的蓝图,你所痴妄的,也不过是他人眼前的风景。

 

日子久了,激情会撤,野心会碎,鸡血会馊。

 

身心掏空的你——先要找到 “真实的自我”。

 

-2-

急功近利型焦虑

 

咱生活的时代,也有病。

 

日益浮躁的社会,蔓延的功利主义,迷蒙双眼的你我。似乎都在刻意屏蔽着:万能传播链上,所有个例均能包装成典型,所有光鲜都可放大和伪饰。

 

众声喧嚷,唯你语塞。出名趁早,就你晚成。真恨不得啊。三天刷完一门课,节食减掉一身肉,摇摇约来一男友。

 

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强,你越发看不起当下不求上进、泯然庸人的自己。

 

小时候看蜡笔小新,我老说,他爸爸真没存在感啊。

 

就像生活中的“大多数”,三十二年的房贷、挨不完的暴揍、加不完的晚班……日子过得苦兮兮。

焦虑

然而,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,坦然得很。

 

工作不顺,他就想想身边老婆儿子,想想今晚看场球赛。心情不爽,只要手边有杯冰啤酒,烦恼就咕咚咕咚灌下去。

 

现在回想,小新爸爸很厉害呀。那种 “生命要浪费在美好事物上”的人生哲学,他玩儿得很溜。

 

对咱“大多数”而言,或许平庸才是生活常态。

 

如果仅因所谓的“优秀”、“成功”,逼着自己飚速前行不管不顾,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静候和热爱——那压根不算上进,而是无谓之较劲。

 

小时候丢过的脸、走偏的路、考砸的分数;长大后没用的闲书、如梦的爱情、悔不当初的抉择……

 

也是经历,也是体验。也是你没辜负的好时光。

 

才二十岁啊——还怕什么来不及。

 

-3-

假性勤奋型焦虑

 

此类焦虑者,往往自律力惊人。

 

平日卯足一口气,紧绷一根弦,很少懈怠和歇息。

 

像我有个朋友,他每天早出晚归泡图书馆,拼命三郎般考研考证、看书做题。偶尔碰个面,他要不左手刷题右手扒菜,要不就掏本单词书叽哩哇啦。

 

大前天,他很突然的,说找我聊聊。

 

“真气人。考前两个月我就冲刺了,每天熬到两三点,卷子做了几十张。居然又不及格?你说改卷的是不是有毒……”

 

“我老觉得,身体不怎么听使唤。明明累得想休息,脑壳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题。除了读书,其他好像没啥意思……“

 

刚开始,我挺同情,也挺佩服。听了好一会,我才反应过来,这哥们儿,分明是个「低品质勤奋者」。

 

用他原话说,熬夜大法好,苦读是个宝。

 

考四六级是滚动式抄背单词,学数学要一手刷题一手答案,不睡觉可以赶超别人多赢几分,减少外出就能修身养性保实力。

 

这恰好解释他为啥“越努力,越焦虑”。说白了,就是空有「忙碌的姿态」,却没有「透彻的深思」。

 

你说勤能补拙没用?当然不。但也有前提啊。最起码,“勤”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价值的部分。

 

在伪用功者眼里,“收集信息”,无异于“获取新知”; “把书翻完”,意味着“我在进步”;至于“熬夜苦读”,会让自己“感动想哭”…

 

时间久了,难免形成思维上的「能力错觉」。

 

光上课不考试还好,可一旦假象戳破、高分梦碎,那真是欲哭无泪。

 

“这不可能啊,怎么才这点分?“”唉,我当时怎么没多熬几夜。”“原来这本书背两遍没用,起码三遍……”

 

就这样,深陷在否定自我、质疑环境的情绪怪圈。

 

有时候,不怕真,只怕伪忙。

 

不怕效率低,就怕动脑懒。

 

抱怨“越努力,越焦虑”的你——不如缓缓。咱先深度思考。